又看了一本關於日本的不是旅遊書。
<<我們都是旅人形>>裡的日本,
好像沒有好人的角色出現。
會無故沒收路邊合法停泊的單車的巡警;
上課不理學生自顧一味靠讀的日語老師;
情願把玩遊戲紙牌也不願跟媽媽到遊樂園坐摩天輪的小孩;
快餐店內橫臥在長椅上久久不欲離開的中年流浪漢;
…
全都不是我們會在美好的日劇裡看到的隱藏性角色。
但他們才是真正存活的一群。
一人之說不可盡信,
我想。
儘管明知事情確是這樣發生,
但我們總要稍稍騙自己一下,
以延續那長久而不真實的好夢。
如果說看過<<我們都是旅人形>>算是初窺了日本的真貌,
那麼,
<<整形日本>>,
便是把望遠鏡的焦距再縮短一些,
漸漸隱約地嗅到了四周的氛圍。
王貽興只在日本旅居了約三個月便對這地方有這樣灰暗的刻劃,
在日本留學了一年的湯禎兆所揭示的陰暗面自是比之過之而無不及。
這樣說其實很不公平,
因為他們的書旨與方向本來就不相同。
前者是居旅日誌;
後者是文化研讀。
好了,
以下將不會再把這兩本書作比較說。
<<整形日本>>。
與其說是本研讀日本文化的入門書,
倒不如說是一本豫言之書。
猶是在這書寫成後的四年後看來(此書在2006年出版),
像是認證著香港正往那個預言的那個方向走去。
而且,
走得更不見盡頭。
再壞的情況,
還可以怎樣走?
我們都渴望和日本相似。
滿街也是打扮入時的年青男女;
隨處可見的有趣玩意;
歷史感與懷舊感滿滿的名物,
這是我們旅行眼中或口耳相傳中的東京。
然後我們便把各式各樣的表徵搬到香港。
一時所有銅鑼灣旺角大小商場內格仔鋪紛沓而至;
同樣的地方湧現大量日系衣著男女;
連原來的台式食肆也改為台日食肆。
我們把一切看為好的表徵都引進了香港。
(聽來有點像創世紀裡的神。)
不可思義地,
連帶著我們所厭惡的一面也與此同時承襲過來。
電車男,
草食女,
蟄居族,
寄生族,
援交,
…
徹底地,
日本化。
嘿,
有點像*愛德華.艾力克窺見了真理後的不可相信。
p.s.
這裡所指的日本很大部份是東京限定。
*愛德華.艾力克,
漫畫<<鋼之鍊金術師>>主角,
為了救回母親冒險進入真理之門,
並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