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吃辣

晚上叫了碗腩肉小辣米線,
給辣個半死。

好像是第二次遇到這樣的情況。
上次那碗是一看湯底已知不妙的紅當當;
今次是只有詭秘的半濃不淡的橙黃湯底,
結果/下場一樣:
辣得滿身是汗汗流浹背汗如雨下總知是有關汗的形容全搬出來就是。
對付這種辣,
飲品還不比紙巾有用。
要知道鼻道禁不住湧出的汗水或鼻水就只有紙巾可救,
要不就落得尷尬。

到結賬的時候,
仍感到自己滿身是汗,
大概那伙記也見慣不怪/司空見慣,
也沒露出特別驚訝的表情。

離開店子的那刻,
感覺就像踢完一場激烈的球賽。
抹了抹額上的汗水,
也分不清是熱是冷,
大概多餘的水份都給排出,
要是因水腫而看來很胖的人倒可試試這方法排去身上過多的水份。
大概發燒的人吃上一碗,
出身汗,
也可以不藥而瘉。

話說回來,
吃得辣的人都是因味蕾不好,
所以對辣沒太大反應。
換句話說,
我這些受不得辣的人倒應高興,
自己可以吃到更多層次的味道。
我想。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來電顯示

換了電話。

今天打翻了一杯奶茶。

Wilson的奶茶。
對不起。

新換的電話不知為何無法/沒有顯示來電號碼及人名,
好像是要逼迫我這個選擇性接聽來電的人非聽不可。

好了,
下午有人來電。
又是沒有來電號碼及人名。
我看著電話螢光幕呆疑了一兩秒,
決定接聽。
來電的人一輪嘴的說了很多話,
我確定這人我是認識的,
但記不起這聲音屬於誰,
便問她,
邊位,
但來電的人還是沒有回答,
繼續她想說的。

為什麼就是有這麼多人總是假定對方一定知道自己是誰,
然後不作自我介紹(至少回答人家的問題)就一輪嘴說自己想說的話...
真的有很多人是這樣子的!

打翻奶茶是什麼一回事?

事緣就是我顧著向電話喂喂喂你是誰你是誰,
右手手肘就把奶茶打瀉了。

p.s.
這個電話好像和我不太或者是我不太這個電話。
總是有很多其他電話也會有而我又能處理的問題出現在這電話上我就變得不能處理...
例如啟動sim卡的電話簿例如挪移sim卡。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喜歡不喜歡

這兩日看了兩個作家的散文,
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在文中把人類劃分成兩類:
A說人類只有兩種,
喜歡XX和不喜歡XX;
B也說人類只有兩種,
喜歡ZZ和不喜歡ZZ。

這樣看來,
人至少可被分為四類。

而且還有很多作家都喜歡用這個方法把人劃分。
當然也有不少作家不喜歡用這方法。
所以作家可分為兩類:
喜歡這種分類方法的作家和不喜歡這分類方法的作家。

這種推論是沒完沒了的,
就像從前有坐山,
山後面有個和尚
的故事。
更別要談喜歡和不喜歡中間存在的可能性,
超越了喜歡不喜歡又是什麼?

這話題是不見底的。

指出這現象只想說明作家們的自我中心。
(我絕不反對,
且態度支持。)
拿來作喜歡和不喜歡之間的介定物其實都是作家自己認為最具代表性,
或者說白點說是對作家自身/個人很有意義/感覺的東西。

明顯地,
他就是那族群的代表人物。

聽起來很自大的玩意。
但找一樣東西/習慣/喜好去代表又真是這麼容易的嗎?

請試試看。

先來一個:
世人只有喜歡吃榴槤和不喜歡吃榴槤的人。

我是前者。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玩樂

上星期聽到了急急子替細蘇班的節目。
當日主題是玩具,
她也順利成章地,
播放了玩具

坦白說,
一起始我是覺得唱歌的那位發音好像有點問題,
她唱起來竟使人無法立即分辨是粵語還是國語,
就像來港多年但仍沒有學好廣東話的腔口。

她是王菲。

上述的論調的確是有點誇張,
但對比起她的國語,
她的粵語發音明顯不算是字正腔圓。

lalala...lalalala...
似乎是王菲其中一種唱腔。
(有說王菲開演唱會的時候,
歌詞顯示器還沒有出現,
她一忘詞就在台上lalalala起來。
表演繼續精彩。)

我有時甚至懷疑她連錄音時也會忘詞。
不是對著歌詞錄音的嗎?
對,
就是連看詞也忘了。
真誇張...

就算聽著不太清晰的,
間間斷斷的幾句的一起渴...醉一...亦一起...,
還是想聽下去的。

真的想知道如果王菲參加超級巨星,
會否被評為都唔知你唱緊乜你連歌詞都唔記得點上台唱歌...
然後阿菲擺出一副懶理不理毫不介懷的樣子走回後台。

近來看到王菲再次出現在螢光幕上-
為代言霸王洗頭水的廣告,
是離復出的日子不遠嗎?

是有點期待。

p.s.
1.聽不清楚的原因當然包括收音機的收發器沒有調好。

2.在youtube裡竟然沒有玩具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有些關於錢的現象

以下的見解是由沒錢的人的角度出發:

當擁有一筆/一舊錢的時候,
就開始打算怎樣運用才最化算/值得

開始好好點算自己必要的支出,
再加上一些可能/預期突發/偶然的支出(這種支出佔大多數)。
好了,
看來是會出現結餘的,
一切看來都異常美好。

開始打算/計算如何運用結餘
是,
運用結餘
聽來很合理的一回事,
但結餘都要好好運用,
之後那來結餘?

這種問題看來很掃興,
但這都是些觀察所得,
最後那筆/舊錢就會很妥當/適當地全部用掉

至於有錢人
(是指真的有很多很多很多錢的人;
是指可以一幢幢樓買一座座山買的人,
當然是有些誇張)
他們看來不太會/沒想過計劃錢應該怎樣花。
到頭來,
他們好像沒花過太多錢。
這樣的邏輯聽來很無稽,
卻荒誕地合理。

而我是深信世界是有這種事的。

p.s.
一開始貧富是怎樣分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