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名字是土了點。
猶是這種店鋪。
店名只是比裝潢格調次一點的重要。
第二重要。
如絲萬縷詩韻是不能走進去的。
即使不是上海式老店,
總不成一下子不小心回到過去,
變成了奇勒基寶。
為什麼是奇勒基寶而不是阿倫.狄龍又或者馬龍白蘭度?
黑色的落地玻璃。
見鬼的。
黑色。
落地玻璃本來就很普通。
只要晚上拉下鐵閘就比較不容易被碰爛。
況且香港的治安還好,
就算是沒有鐵閘加持,
不是位於油麻地尖沙咀旺角屯門天水圍也沒什麼問題的樣子。
還是有關名字的謎思。
這樣的名字和黑色的玻璃無論如何也不能稱得上配合。
但黑色本來就是百搭的。
只要襯上了黑色,
就不會太難看。
她說。
說這句話的是個模特還是三兩年前很吃得開的形象設計師?
是什麼樣子的?
名字是……
雖然說法很攏統,
但就是經常被引用說是了。
還是談回名字的問題。
雖然已經記不起是什麼名字,
但這終究是問題的起點,
不好不談。
一口煙從經過的男子口中呼出,
當然鼻裡也有逸出點煙絲,
但量不算多就是了。
又一陣風吹過。
一口煙順風吹來。
如果這時不趕緊拂散煙霧,
就會吸個大滿貫。
雖然最終也會吸進不少,
但作個樣子好像比較好。
名字突然變得不再重要,
煙燻過後的黑色玻璃黑色瞳孔,
一切都仿似虛幻,
是超現實的現實。
走了進去。
從那黑色玻璃窗再望向剛立身的街道,
很清楚,
清楚得感覺到太陽是如此毒熱。
是高級行政人員專用的單面反光玻璃啊!
還要是黑色對外,
真厲害!
為什麼這種無論光線格局,
主要還是店員和顧客都這麼家庭風的會有這樣高深的設置。
不得其解,
不得奇解。
看著沒有頭髮的店員整理著正在很容易受騙的年紀的男孩的頭髮。
男孩對著鏡子很無知但恰配著年紀的笑容,
沒有嚇倒了最近鏡子的自己。
嚇人的終歸是嚇人,
無論有沒有嚇到了人。
正如沒有被玫瑰刺到但玫瑰還是有刺。
在年少時候受點教訓可能是必然的。
想法隨畫而至。
對不起,
剛收到個電話,
趕著要離開。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打陀螺
一列列防止人們掉海的欄杆上掛滿了膠桶。
父親用力承托著兒子的臀部想要幫他爬上欄杆外的石壆。
幾個年青人在急躁地揮動著手中的魚杆。
興奮的佈滿汗珠的臉彷佛在告訴別人他們的收獲豐富,
但原來又是幾個別的青年留下的超市膠袋。
一個三十出頭的男人手上拿著一卷魚絲,
望著地下那隻他拋開了很多次仍不能成功飛行的風箏。
他又再拾起地上的風箏,
拋高,
然後往前疾衝一段。
風箏停留在半空,
越飛越高。
男人的嘴角也被拉高,
露出喜悅感動的笑容。
一個小女孩上前擁抱著男人,
說爸爸很厲害。
男人捉著女孩的小手,
緊握著那卷連繫著希望的魚絲。
老婆,
快過來看,
風箏飛得很高,
你和小敏一起拿著玩,
我替你們拍照。
海濱長廊的畫面原來並不平靜。
所有人都好像正在作一些很休閒的活動,
但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忙碌。
一種另人很嚮往的忙碌。
新買的迷你相機的寬闊鏡不算廣,
剛才他花了很多時間才能把那對正在放風箏的母女和那正在為那對母女拍照的男人用鏡頭捕足下來,
留下平凡但動人的剎那。
他慢慢地時而向左時而向右擺動相機,
都是不一樣的人,
向著欄杆外做著類似的動作,
與他們身處的海濱長廊一樣漫長而毫不突出。
他想起政府曾打算把港島各地區的海濱長廊都貫連一起,
作為促進旅業的項目之一。
那條圍島的長廊的風景會否一樣沒致。
而遊客又會否因一致的景色而在這城市迷失,
失落於這至乎消閒活動也公式化的城市當中。
鏡頭裡的小孩正以一條類似麻繩的粗帶鞭打著地上的某件東西。
他儘量把鏡頭對近小孩鞭打的東西。
但距離實在太遠,
他只是看到一個正晃動著的小黑點,
近乎以為小孩只是無聊盲目地擊打著地面。
但小孩偶而蹲下,
及拾起的動作都證明那東西確實存在。
他挪動身子,
走到小孩附近。
他終於看到小孩剛才鞭打的東西。
這是一個木製的傳說的陀螺。
他印象中的陀螺都是用一帶長長的膠帶去啟動。
把那膠帶穿過陀螺,
然後用力拉出,
那個印有精緻花紋或貼上卡通貼紙的膠陀螺就會旋轉起來。
早陣子一套名叫《爆旋陀螺》的卡通曾令這種玩意再次流行。
但眼前的木製陀螺比他看過的粗糙落後,
沒有穿膠帶的小孔,
也沒有精緻的圖案。
它要經由人手轉動,
然後用那條長繩不斷鞭打去提供陀螺旋轉的動力。
這種玩陀螺的方式他曾在媽媽和小舅口中得知。
他們都懷緬著小時玩這種陀螺的時光。
然而他們的陀螺早已在遷居時遺失。
這次是他首次看到這種被他認為只是傳說的陀螺。
小孩不斷鞭打著陀螺,
陀螺不斷在地上旋轉。
陀螺快速轉動的情景比海濱長廊一貫的風景好看得多。
小孩不斷地鞭打著陀螺, 繩子不斷拍擊地面發出啪啪聲。
海濱長廊原有的寧靜都被鞭子驅散得無影無踪。
繩子沒有擊中地面。
一個路過的男子因騰痛而向小男孩罵了幾句髒話。
小男孩立刻跑到一個身上紋身鬆馳正在垂釣的男子身旁,
然後大聲哭喊起來。
不屬於這個年代的木陀螺繼續在地下旋轉,
沒有因與地面摩擦而迸發出火花。
但兩岸的往式歲月急景殘年都被捲進了凝望轉動中的陀螺所產生的幻覺之中。
直至陀螺停止轉動,
他才猛然記起自己剛剛沒有結賬便離開了露天茶座。
寫於零八年五月十二日-
十九歲零三日。
父親用力承托著兒子的臀部想要幫他爬上欄杆外的石壆。
幾個年青人在急躁地揮動著手中的魚杆。
興奮的佈滿汗珠的臉彷佛在告訴別人他們的收獲豐富,
但原來又是幾個別的青年留下的超市膠袋。
一個三十出頭的男人手上拿著一卷魚絲,
望著地下那隻他拋開了很多次仍不能成功飛行的風箏。
他又再拾起地上的風箏,
拋高,
然後往前疾衝一段。
風箏停留在半空,
越飛越高。
男人的嘴角也被拉高,
露出喜悅感動的笑容。
一個小女孩上前擁抱著男人,
說爸爸很厲害。
男人捉著女孩的小手,
緊握著那卷連繫著希望的魚絲。
老婆,
快過來看,
風箏飛得很高,
你和小敏一起拿著玩,
我替你們拍照。
海濱長廊的畫面原來並不平靜。
所有人都好像正在作一些很休閒的活動,
但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忙碌。
一種另人很嚮往的忙碌。
新買的迷你相機的寬闊鏡不算廣,
剛才他花了很多時間才能把那對正在放風箏的母女和那正在為那對母女拍照的男人用鏡頭捕足下來,
留下平凡但動人的剎那。
他慢慢地時而向左時而向右擺動相機,
都是不一樣的人,
向著欄杆外做著類似的動作,
與他們身處的海濱長廊一樣漫長而毫不突出。
他想起政府曾打算把港島各地區的海濱長廊都貫連一起,
作為促進旅業的項目之一。
那條圍島的長廊的風景會否一樣沒致。
而遊客又會否因一致的景色而在這城市迷失,
失落於這至乎消閒活動也公式化的城市當中。
鏡頭裡的小孩正以一條類似麻繩的粗帶鞭打著地上的某件東西。
他儘量把鏡頭對近小孩鞭打的東西。
但距離實在太遠,
他只是看到一個正晃動著的小黑點,
近乎以為小孩只是無聊盲目地擊打著地面。
但小孩偶而蹲下,
及拾起的動作都證明那東西確實存在。
他挪動身子,
走到小孩附近。
他終於看到小孩剛才鞭打的東西。
這是一個木製的傳說的陀螺。
他印象中的陀螺都是用一帶長長的膠帶去啟動。
把那膠帶穿過陀螺,
然後用力拉出,
那個印有精緻花紋或貼上卡通貼紙的膠陀螺就會旋轉起來。
早陣子一套名叫《爆旋陀螺》的卡通曾令這種玩意再次流行。
但眼前的木製陀螺比他看過的粗糙落後,
沒有穿膠帶的小孔,
也沒有精緻的圖案。
它要經由人手轉動,
然後用那條長繩不斷鞭打去提供陀螺旋轉的動力。
這種玩陀螺的方式他曾在媽媽和小舅口中得知。
他們都懷緬著小時玩這種陀螺的時光。
然而他們的陀螺早已在遷居時遺失。
這次是他首次看到這種被他認為只是傳說的陀螺。
小孩不斷鞭打著陀螺,
陀螺不斷在地上旋轉。
陀螺快速轉動的情景比海濱長廊一貫的風景好看得多。
小孩不斷地鞭打著陀螺, 繩子不斷拍擊地面發出啪啪聲。
海濱長廊原有的寧靜都被鞭子驅散得無影無踪。
繩子沒有擊中地面。
一個路過的男子因騰痛而向小男孩罵了幾句髒話。
小男孩立刻跑到一個身上紋身鬆馳正在垂釣的男子身旁,
然後大聲哭喊起來。
不屬於這個年代的木陀螺繼續在地下旋轉,
沒有因與地面摩擦而迸發出火花。
但兩岸的往式歲月急景殘年都被捲進了凝望轉動中的陀螺所產生的幻覺之中。
直至陀螺停止轉動,
他才猛然記起自己剛剛沒有結賬便離開了露天茶座。
寫於零八年五月十二日-
十九歲零三日。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你的心不是公廁—關於卓韻芝很想推出一本盲人凸字書試驗一下反應
卓韻芝小姐:
關於你在書中寫到很想推出一本盲人凸字書試驗一下反應,
我猜那凸字書的銷量應該和你的散文集不相上下啊。
就因為《謊言偵測》,
我開始了看《Lie To Me》(然後Kelli Williams很漂亮成了繼續收看下去的原因之一);
至於《影像隔膜》,
去到第一段第四行關於《變形金鋼》的「不明白」,
我就暗暗喊了一聲:「是啊,我也不明白啊。」
就是搞不懂黑漆漆的畫面裡,
會說話的大貨車在變來變去有什麼好看……(我是借朋友的DVD來看的,看了開始的十分鐘就看不下去,然後轉去做別的事情。到現在還未看畢《變形金鋼》。);
也很喜歡「有些出錯名叫經驗,有些出錯只可名叫出錯」這句,
就像熱血漫畫裡那些外表冷漠但其實是外冷內熱的第二主角突然向主角說出的對白啊,
龍珠的話是比達;
Slam dunk是流川楓;
足球小將是林源三;
五星戰隊就是黑色的那個戰士啊。
其實還有其他例子,
不過我發這電郵給你,
是想說如果你出盲人凸字書的話應該也會賣得不錯啊。
所以現在先回到這個題目。
卓韻芝首本凸字書,
單名字的噱頭就已經不少,
喜歡你書的人就會買來摸摸看。
雖然他/她們大多數應該都不懂得凸字。
然後如果這凸字書是用鐵皮布皮牛仔布皮總之不是普通紙皮作封面的話,
這凸字書大概就會由卓韻芝首本凸字書變成卓韻芝首部凸字藝術作品了。
更有趣的是,
如果把名字換成陶傑蔡瀾王迪詩王貽興少爺占的話,
情況也會雷同—與各位作者之前的賣書量差不多甚至超過。
因為凸字書的推出,
就像一齣電影的感動位,
主要是靠之前那些基礎紮實的前戲襯托出來的。
觀眾受不受你的感動位,
是看你之前鋪排的前戲;
讀者受不受你的凸字書,
是看你之前寫下的作品。
如果之前還沒有一定數量讀者群的作者推出凸字書,
就像沒有前戲就來高潮,
不是太多人能受得了的。
(能因此出奇制勝也說不定)
如果不是賣噱頭(凸字書,精美包裝),
那就要想想凸字書的主要受眾—失明人士。
究竟跟他/她們談什麼好?
(其實把你之前的作品直接製作成凸字書也可以)
當然只賣包裝也可以,
書的銷量一向也跟封面設計離不開關系啊。
我想你問問阿Bu黑紙Boxset的銷量和他們一期黑紙的比例是否相約,
就大概可以知道情況。
你究竟會不會出凸字書?
德勤
p.s.我的《你的心不是公廁》是第二版,
第三十一頁應該是第四點的四錯打成三了。
雖然不知道現在印刷到第幾版了,
也不知道修正了沒有,
但還是跟你說說好了。
關於你在書中寫到很想推出一本盲人凸字書試驗一下反應,
我猜那凸字書的銷量應該和你的散文集不相上下啊。
就因為《謊言偵測》,
我開始了看《Lie To Me》(然後Kelli Williams很漂亮成了繼續收看下去的原因之一);
至於《影像隔膜》,
去到第一段第四行關於《變形金鋼》的「不明白」,
我就暗暗喊了一聲:「是啊,我也不明白啊。」
就是搞不懂黑漆漆的畫面裡,
會說話的大貨車在變來變去有什麼好看……(我是借朋友的DVD來看的,看了開始的十分鐘就看不下去,然後轉去做別的事情。到現在還未看畢《變形金鋼》。);
也很喜歡「有些出錯名叫經驗,有些出錯只可名叫出錯」這句,
就像熱血漫畫裡那些外表冷漠但其實是外冷內熱的第二主角突然向主角說出的對白啊,
龍珠的話是比達;
Slam dunk是流川楓;
足球小將是林源三;
五星戰隊就是黑色的那個戰士啊。
其實還有其他例子,
不過我發這電郵給你,
是想說如果你出盲人凸字書的話應該也會賣得不錯啊。
所以現在先回到這個題目。
卓韻芝首本凸字書,
單名字的噱頭就已經不少,
喜歡你書的人就會買來摸摸看。
雖然他/她們大多數應該都不懂得凸字。
然後如果這凸字書是用鐵皮布皮牛仔布皮總之不是普通紙皮作封面的話,
這凸字書大概就會由卓韻芝首本凸字書變成卓韻芝首部凸字藝術作品了。
更有趣的是,
如果把名字換成陶傑蔡瀾王迪詩王貽興少爺占的話,
情況也會雷同—與各位作者之前的賣書量差不多甚至超過。
因為凸字書的推出,
就像一齣電影的感動位,
主要是靠之前那些基礎紮實的前戲襯托出來的。
觀眾受不受你的感動位,
是看你之前鋪排的前戲;
讀者受不受你的凸字書,
是看你之前寫下的作品。
如果之前還沒有一定數量讀者群的作者推出凸字書,
就像沒有前戲就來高潮,
不是太多人能受得了的。
(能因此出奇制勝也說不定)
如果不是賣噱頭(凸字書,精美包裝),
那就要想想凸字書的主要受眾—失明人士。
究竟跟他/她們談什麼好?
(其實把你之前的作品直接製作成凸字書也可以)
當然只賣包裝也可以,
書的銷量一向也跟封面設計離不開關系啊。
我想你問問阿Bu黑紙Boxset的銷量和他們一期黑紙的比例是否相約,
就大概可以知道情況。
你究竟會不會出凸字書?
德勤
p.s.我的《你的心不是公廁》是第二版,
第三十一頁應該是第四點的四錯打成三了。
雖然不知道現在印刷到第幾版了,
也不知道修正了沒有,
但還是跟你說說好了。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關於菲律賓挾持人質事件(二)
事件發生的那天晚上,
我並不在家中,
也不是在一些有電視裝置的茶餐廳或茶樓吃飯,
沒有看到電視的直播。
在這段時間,
收到一個朋友的一個短信:
你有無睇電視呀?
由於那時我正忙著一些事情,
更沒有意識到發生了這樣重大的事情,
只以為是電視播著什麼有趣的節目,
所以也沒有追問究竟電視播著什麼。
乘西鐵回家途中,
聽見電視好像廣播著一則港人在菲律賓??的消息,
列車也將抵達下一站,
車站提示廣播蓋過了新聞聲音,
我也就繼續看小說。
回到家裡,
大約十二時許,
也很累了,
洗過澡,
沒有按著電腦便爬上床去睡。
但自從用了有wi-fi功能的手電,
睡前也忍不著會上網查閱一下電郵和Facebook。
當晚大部分朋友的Facebook status也很火大,
也有一些朋友概述了一下事件,
我大概有了個大概,
我想。
由於我的手電上網系統很慢,
所以放棄了到雅虎搜尋新聞,
便又爬下床,
按著電視機,
看看有沒有相關的報導。
電視正播放著古靈精探。
那一刻,
我沒有想過是這麼嚴重的一件事件。
但睡覺前的一刻,
卻不知道為何感覺自己好像作了什麼壞事,
為什麼我竟然對此大事件所知無幾。
無知也是一種罪?
如果比他人知道一間公司更多的業績營運狀況,
那作出的投資決定也會相較準確;
如果比敵軍知道更多的地形天氣變化,
那作出的戰略步處也會相較合適,
掌握越多的資訊也就越接近成功。
這是大多數人也相信的法則。
但是,
在這個資訊已經到達氾濫的年代,
這法則已變成,
知道太少的資訊是一種罪。
不是別人加諸於你身上,
而是自身的一種缺乏感。
資訊況忽是隨手可握,
所以沒有抓到就是罪。
是不是已經發展成這樣子?
我還沒有弄清楚。
我並不在家中,
也不是在一些有電視裝置的茶餐廳或茶樓吃飯,
沒有看到電視的直播。
在這段時間,
收到一個朋友的一個短信:
你有無睇電視呀?
由於那時我正忙著一些事情,
更沒有意識到發生了這樣重大的事情,
只以為是電視播著什麼有趣的節目,
所以也沒有追問究竟電視播著什麼。
乘西鐵回家途中,
聽見電視好像廣播著一則港人在菲律賓??的消息,
列車也將抵達下一站,
車站提示廣播蓋過了新聞聲音,
我也就繼續看小說。
回到家裡,
大約十二時許,
也很累了,
洗過澡,
沒有按著電腦便爬上床去睡。
但自從用了有wi-fi功能的手電,
睡前也忍不著會上網查閱一下電郵和Facebook。
當晚大部分朋友的Facebook status也很火大,
也有一些朋友概述了一下事件,
我大概有了個大概,
我想。
由於我的手電上網系統很慢,
所以放棄了到雅虎搜尋新聞,
便又爬下床,
按著電視機,
看看有沒有相關的報導。
電視正播放著古靈精探。
那一刻,
我沒有想過是這麼嚴重的一件事件。
但睡覺前的一刻,
卻不知道為何感覺自己好像作了什麼壞事,
為什麼我竟然對此大事件所知無幾。
無知也是一種罪?
如果比他人知道一間公司更多的業績營運狀況,
那作出的投資決定也會相較準確;
如果比敵軍知道更多的地形天氣變化,
那作出的戰略步處也會相較合適,
掌握越多的資訊也就越接近成功。
這是大多數人也相信的法則。
但是,
在這個資訊已經到達氾濫的年代,
這法則已變成,
知道太少的資訊是一種罪。
不是別人加諸於你身上,
而是自身的一種缺乏感。
資訊況忽是隨手可握,
所以沒有抓到就是罪。
是不是已經發展成這樣子?
我還沒有弄清楚。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關於菲律賓挾持人質事件(一)
痛心。
不能說是和所有人一樣的痛心,
因為我不知道大家究竟有多痛心,
因為事件遭害的死者傷者及他們的家屬的心一定比我痛。
痛心。
事件中,
我沒有痛失任何一位有血緣關系的親人。
我必須先這樣說清楚,
因為以下說的,
或許會給人又唔係你死o左屋企人你梗係咁講的感覺。
我深信,
這樣的事情,
沒有人希望發生,
我們不想,
菲律賓人也不想。
如果因此事而產生仇菲情緒,
甚至惡待家中的菲籍傭工,
那就和給解僱而把憤怒發洩在無辜的人身上的兇徒沒有兩樣。
這是我在當晚(大概是十一二點的時候)大約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後在Facebook留下的status。
然後有朋友回覆道:
大致上同意這看法,
但菲律賓的警察和政府未必持相同看法。(agree but maybe the 菲律賓 gov and police don't think so......from Henry Li)
再有朋友留下了這連結: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pid=83148&id=108807739178238&fbid=108815409177471 from Leung Ka Ho
看到了這些圖,
心裡真的罵了不少粗口,
還憤怒得想過要刪除了這條status。
最後我並沒有把這status刪去。
而且,
繼續深信這是對的。
額外資訊不是優勢,掌握些許關鍵資訊就能直探複雜現象背後的意義。(《決斷2秒間》@葛拉威爾)
是的,
無論是圖片影像菲律賓總統的事後訪問,
都反映著:
who fucking cares you Hong Kong people.
尤其是當看到菲律賓警察竟無恥地走到遭脅持的旅遊車前拍照的圖片,
這樣的畫面根本不存在著所謂的尊重—
沒有對人質和自身(職業人格)的尊重。
但這些都不是事情發生後的意義。
基督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知道。
他們不知道。
因為,
他們是失控的一群。
可悲的是,
失控的一群掌控了那地方的權力。
我們或許因那些失控的激起了憤怒,
但請不要把怒火延到更多的無辜的人身上。
以惡報惡,
就像向污點潑墨,
事情只會越來越黑,
最後
給一個黑色的大啞鈴狠狠壓死。
公道是要追討,
但只能用和平的方法。
討公道絕不是使用暴力(各種形式的暴力,包括言語網絡行動等)的藉口,
因為暴力是不公道的。
我仍然深信:
這樣的事情,
沒有人希望發生,
我們不想,
菲律賓人也不想。
如果因此事而產生仇菲情緒,
甚至惡待家中的菲籍傭工,
那就和給解僱而把憤怒發洩在無辜的人身上的兇徒沒有兩樣。
不能說是和所有人一樣的痛心,
因為我不知道大家究竟有多痛心,
因為事件遭害的死者傷者及他們的家屬的心一定比我痛。
痛心。
事件中,
我沒有痛失任何一位有血緣關系的親人。
我必須先這樣說清楚,
因為以下說的,
或許會給人又唔係你死o左屋企人你梗係咁講的感覺。
我深信,
這樣的事情,
沒有人希望發生,
我們不想,
菲律賓人也不想。
如果因此事而產生仇菲情緒,
甚至惡待家中的菲籍傭工,
那就和給解僱而把憤怒發洩在無辜的人身上的兇徒沒有兩樣。
這是我在當晚(大概是十一二點的時候)大約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後在Facebook留下的status。
然後有朋友回覆道:
大致上同意這看法,
但菲律賓的警察和政府未必持相同看法。(agree but maybe the 菲律賓 gov and police don't think so......from Henry Li)
再有朋友留下了這連結: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pid=83148&id=108807739178238&fbid=108815409177471 from Leung Ka Ho
看到了這些圖,
心裡真的罵了不少粗口,
還憤怒得想過要刪除了這條status。
最後我並沒有把這status刪去。
而且,
繼續深信這是對的。
額外資訊不是優勢,掌握些許關鍵資訊就能直探複雜現象背後的意義。(《決斷2秒間》@葛拉威爾)
是的,
無論是圖片影像菲律賓總統的事後訪問,
都反映著:
who fucking cares you Hong Kong people.
尤其是當看到菲律賓警察竟無恥地走到遭脅持的旅遊車前拍照的圖片,
這樣的畫面根本不存在著所謂的尊重—
沒有對人質和自身(職業人格)的尊重。
但這些都不是事情發生後的意義。
基督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知道。
他們不知道。
因為,
他們是失控的一群。
可悲的是,
失控的一群掌控了那地方的權力。
我們或許因那些失控的激起了憤怒,
但請不要把怒火延到更多的無辜的人身上。
以惡報惡,
就像向污點潑墨,
事情只會越來越黑,
最後
給一個黑色的大啞鈴狠狠壓死。
公道是要追討,
但只能用和平的方法。
討公道絕不是使用暴力(各種形式的暴力,包括言語網絡行動等)的藉口,
因為暴力是不公道的。
我仍然深信:
這樣的事情,
沒有人希望發生,
我們不想,
菲律賓人也不想。
如果因此事而產生仇菲情緒,
甚至惡待家中的菲籍傭工,
那就和給解僱而把憤怒發洩在無辜的人身上的兇徒沒有兩樣。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鹵水雞翼
下午,
不想出外找吃的,
便到廚房隨便弄了個出前一丁來填肚。
一直都不是出前一丁迷,
但合味道的價錢比較貴,
為了省點錢也沒辦法啦……
(出前一丁推出杯麵時網上曾出現過合味道杯麵和出前一丁杯麵的對疊陣營。
其實兩個也是日清旗下的兄弟品牌,
不要雙煎太急才對嘛。)
比較喜歡合味道的原因,
就是因為那些實實的蛋粒蝦粒牛肉粒。
所以有一陣子出前一丁的豬骨濃湯麵會連上半隻鹵蛋的時期,
我也是超愛的。
簡單點來說就是貪除了麵條以外的額外配料啊。
吃著這碗沒有配點的出前一丁,
就有如果雪櫃有一盤鹵水就好喇的想法。
豬腩肉豬耳豬大腸(為什麼都是豬?)鹵蛋雞翼豆腐干……
幾年前公公就是會突然弄了些鹵味叫我和妹妹到西環他家吃飯,
每次總是說:
出黎喇我同阿婆食唔曬咁多快o的出黎幫手食o的。
食唔曬就唔好整咁多喇嘛……
然後就會拿些藉口推搪著。
這幾年公公的腿已沒以前的好,
也沒再整鹵水了。
說來真的很懷念。
不想出外找吃的,
便到廚房隨便弄了個出前一丁來填肚。
一直都不是出前一丁迷,
但合味道的價錢比較貴,
為了省點錢也沒辦法啦……
(出前一丁推出杯麵時網上曾出現過合味道杯麵和出前一丁杯麵的對疊陣營。
其實兩個也是日清旗下的兄弟品牌,
不要雙煎太急才對嘛。)
比較喜歡合味道的原因,
就是因為那些實實的蛋粒蝦粒牛肉粒。
所以有一陣子出前一丁的豬骨濃湯麵會連上半隻鹵蛋的時期,
我也是超愛的。
簡單點來說就是貪除了麵條以外的額外配料啊。
吃著這碗沒有配點的出前一丁,
就有如果雪櫃有一盤鹵水就好喇的想法。
豬腩肉豬耳豬大腸(為什麼都是豬?)鹵蛋雞翼豆腐干……
幾年前公公就是會突然弄了些鹵味叫我和妹妹到西環他家吃飯,
每次總是說:
出黎喇我同阿婆食唔曬咁多快o的出黎幫手食o的。
食唔曬就唔好整咁多喇嘛……
然後就會拿些藉口推搪著。
這幾年公公的腿已沒以前的好,
也沒再整鹵水了。
說來真的很懷念。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迷》(一)
這陣子都在追看《迷》。
其實之前也看過了。
第一次看到三集左右便放棄了。
第二次好點,
大約五集。
不是劇情不好,
而是環境的因素所影響。
內環境及外環境。
先說內環境。
故事發生在荒島上,
角色經常要走入草叢,
尋人救人獵野豬找發訊儀器,
而且為了營造緊張和未知的氣氛,
通常天氣都不太好,
總是天陰陰的(說來這是怎樣控制的?),
總總因素結合,
可想象得到畫面有夠黑。
不過外環境因素可能才是主因—
就是在光線不太充足的電腦面前看喇。
後來聽說很多人在劇集進入第三季便陸續放棄(《迷》的第三季好像遇上了編劇組罷工的問題),
都是說睇到人都lost(好像沒聽過其他解釋),
然後開始轉向了《Prison Break》和《Heroes》,
再然後《迷》又進行到多少季也沒有消息了。
《迷》的兩集試播成本在廣播網歷史上是最昂貴的,
據說價格在1000萬美元到1400萬美元之間。
相比其他劇集,
在2005年平均一小時長的試播劇集成本不過400萬美元。
(來源:維基百科)
如果劇集失敗的話,
製作人大概也留不住吧*。
結果第六季,
好評如潮。
*製作人Lloyd Braun在《迷》第六季播出前便被ABC公司的母公司迪士尼的高層解僱。
部分原因是由於過低的收視率以及他為如此昂貴危險的計劃大開綠燈。
(來源:維基百科)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
沒有多少人有耐性等得到好戲在後頭。
其實之前也看過了。
第一次看到三集左右便放棄了。
第二次好點,
大約五集。
不是劇情不好,
而是環境的因素所影響。
內環境及外環境。
先說內環境。
故事發生在荒島上,
角色經常要走入草叢,
尋人救人獵野豬找發訊儀器,
而且為了營造緊張和未知的氣氛,
通常天氣都不太好,
總是天陰陰的(說來這是怎樣控制的?),
總總因素結合,
可想象得到畫面有夠黑。
不過外環境因素可能才是主因—
就是在光線不太充足的電腦面前看喇。
後來聽說很多人在劇集進入第三季便陸續放棄(《迷》的第三季好像遇上了編劇組罷工的問題),
都是說睇到人都lost(好像沒聽過其他解釋),
然後開始轉向了《Prison Break》和《Heroes》,
再然後《迷》又進行到多少季也沒有消息了。
《迷》的兩集試播成本在廣播網歷史上是最昂貴的,
據說價格在1000萬美元到1400萬美元之間。
相比其他劇集,
在2005年平均一小時長的試播劇集成本不過400萬美元。
(來源:維基百科)
如果劇集失敗的話,
製作人大概也留不住吧*。
結果第六季,
好評如潮。
*製作人Lloyd Braun在《迷》第六季播出前便被ABC公司的母公司迪士尼的高層解僱。
部分原因是由於過低的收視率以及他為如此昂貴危險的計劃大開綠燈。
(來源:維基百科)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
沒有多少人有耐性等得到好戲在後頭。
訂閱:
文章 (Atom)